PCT专利申请量四十年首超美国后,中国科技创新的短板在哪里?
“短期内通过专利规模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专利质量的短板。但中国更应关注在新赛道、新标准下申请新型专利来构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文 | 《财经》记者 焦建
编辑 | 苏琦
4月8日,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相关消息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近日公布的2019年专利、商标和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注册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成为通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合作条约》(PCT,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下简称《条约》)途径提交专利申请量最多的国家。
自1978年WIPO公布相关数据以来,美国的专利申请数量排名第一已持续了四十多年。而单纯以专利数字计算:1993年时,中国向WIPO提交了1份专利申请;1999年时提交了276份;到2019年,这一数字上升到了58990份,比美国多了1000多项。
“从成绩角度来看,这一方面体现出了中国在创新领域的积累和投入取得了相关的绩效。另一方面也证明了中国的创新正在迈入‘规模性创新’阶段、相关成果层出不穷。但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中国暂居第一背后,依然尚未形成具有原创性的专利竞争力乃至专利垄断力,依然存在着专利转化程度弱、对产业的附加值提升贡献小的短板。如何通过创新转化成产业能力、产品能力和议价能力,都仍面临艰巨的考验。”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曹钟雄对《财经》记者解析称。
4月9日,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正式公布,其中提出“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支持重大技术装备、重点新材料等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
数据要素的共享、开放、保护,加之技术市场将更好地利用沉淀在传统科研院校的宝贵财富,将为中国的技术创新增添新的动能与可能。
最多不等于最强
分析该《条约》的含金量可见:中国相关企业及组织在向海外进行专利布局时,目前主要有两大途径,即《巴黎公约》(下简称《公约》)与《条约》。
前者全称为《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于1883年3月20日缔结,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管理下的条约之一,其目的是保证某一成员国的工业产权(包括发明专利权、实用新型、工业品外观设计、商标权等)在所有其他成员国都得到保护。中国于1985年3月加入。
《条约》则是继《公约》后专利领域最重要的国际条约,于1970年6月在华盛顿签订,1978年6月1日起实施,由总部设在日内瓦的WIPO管辖,中国于1994年1月1日加入。根据《条约》规定,专利申请人可通过该途径递交国际专利申请,向多个国家申请专利。一旦通过申请获得指定国家的专利授权,企业便可提高在相关国家的竞争力,同时可有效提升企业国际形象。因只有发明可通过《条约》申请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不能通过该途径获得保护(在国际商标注册及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注册领域,则分别有马德里体系及海牙体系)。
在2018年3月时,WIPO就在其相关年度报告中预测称:中国预计将在3年内成为《条约》规范下的最大申请来源国。单纯从数字角度来看:在过去20年中,中国通过《条约》系统提交的专利申请数量翻了200倍左右。
2019年则是过去十年中专利申请数量最多的一年,通过《条约》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在2019年增长了5.2%至26.58万。位居中美之后的国家分别是日本、德国和韩国。分区域来看,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的专利申请数量占到了全球专利数的超过一半,占比为52.4%。
“通过知识产权组织,中国迅速成长为国际专利申请的头号申请国,这突显了创新重心向东方转移的长期趋势。”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居里(Francis Gurry)对此公开表示。
相关数据也折射了全球科技竞争的热点领域:计算机技术所占专利申请比例最高,达到8.7%,数字通信技术占比7.7%,电子设备占比7%,医疗技术占比6.9%,测量技术占比4.7%。从专利申请数的增长率来看,半导体和计算机技术的增长最快,增速都到达了12%。
虽该组织对中国在专利申请方面的成就表示认可。但接受《财经》杂志采访的多位国内相关研究认识亦提醒说:肯定成绩之外,中国相关各界不应过度解读专利申请数量全球第一的含义,应将申请量和授权率等指标结合在一起挤出“水分”,提升“含金量”。
据2020年1月初时公布的相关最新消息显示:2019年前11个月,中国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总额达到371.9亿美元,其中出口额60.1亿美元,同比增长19.2%。
一方面,为提升发明专利数量,中国已将其纳入企业上市标准,鼓励初创企业在研发方面投的投入。根据科创板上市的三项常规指标,“形成主营业务收入的发明专利5项以上”是被认定为具有科创属性的重要评判标准。
另一方面,“中国式的创新更多的是以规模取胜,这一点是由中国的发展阶段和创新能力水平所决定的。我们要认识到,中国的专利累计并不占优,在国家和企业层面,都仍然面临着发达国家巨大的专利壁垒。因为技术的赶超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过程,短期内,通过专利规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专利质量的短板。但也应认识到:一方面,这种相对优势不可能持续很久,价值也相对有限,为了保持数量增长而出现非理性的申请实无必要;另一方面,为了应对发达国家的专利壁垒,中国应从模仿式起步,但也更应关注在新赛道、新标准下申请新的专利来构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曹钟雄称。
深圳的活力
进一步解析WIPO的相关数据,则可发现中国的《条约》专利申请亦存在地域性特点。
整体来看,据深圳市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消息显示:2019年深圳全市PCT国际专利申请1.75万件,已连续16年全国城市排名第一,占全国总量30.63%,占广东全省总量70.61%。
此外,2019年时,深圳的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也首次超越北京,位列全国首位;有效发明专利五年以上维持率稳居全国首位;对比重点国际创新城市(国家),2019年深圳的PCT国际专利申请公开量仅次于日本东京,领先于硅谷、纽约和以色列。
图说:2019年深圳全市PCT国际专利申请1.75万件,已连续16年全国城市排名第一。图为深圳街头的宣传海报。《财经》记者 焦建/摄
深圳创新的背后,“是依托企业为主体,应用性和产业化的需求动力强劲。特别是以深圳核心城市,聚焦了一批科技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深圳一位科技创新管理界人士对《财经》记者解析称。
深圳是中国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8年3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的实施,让示范区的建设有法可依。除此之外,针对科技创新领域内的知识产权保护“老大难”问题,深圳则于2019年3月1日起实施《深圳经济特区知识产权保护条例》,这是中国首部涵盖知识产权全类别、以保护为主题的地方法规。施行一年多来,深圳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被普遍认为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从公司角度来看:在2019年通过《条约》提交国际专利申请的企业当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下简称“华为”)以4411件申请排名第一。这已经是华为第三年占据企业申请量榜首。排名第二的公司是日本三菱电机(2661份),而韩国的三星电子则排名第三(2334份)。
据《财经》记者获悉:截至2019年底,深圳的美国公开专利被引用数排名第一的是华为的网络设备专利;被引用数最高前十名当中,华为的专利占据一半左右。
在专利申请公司前50强中,来自中国深圳的公司共有7家,比前一年增加2家,除华为之外分别为:平安科技(1691件,第8位)、中兴通讯(1085件,第18位)、大疆创新(874件,第23位)、华星光电(654件,第31位)、腾讯(485件,第43位)和深圳传音控股(476件,第45位)。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专利申请分类,是教育机构。在2019年全球PCT申请排名前50的教育机构中,共有14所中国大学,其中清华大学以265件位列中国教育机构之首,深圳大学以247件的申请数量位居全球第3的位置,仅次于加州大学系统和清华大学,超过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东京大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