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存款“生变”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会压降银行不规范存款创新产品,将结构性存款的保底收益率纳入宏观审慎评估,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曾经令市场“又爱又恨”的金融创新产品——结构性存款,将再度迎来“新变化”。
为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商业银行的创新产品——结构性存款,将再度迎来“新变化”。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这意味着结构性存款的整体收益率下限将出现下降。融360大数据研究院的监测数据也显示,结构性存款的规模正呈现小幅下降趋势,且达到预期最高收益率的比例有所下降。
那么,究竟什么是“结构性存款”?市场为何一度对它“爱恨交加”?面对监管机构的整治,投资者在选择结构性存款时该注意哪些问题?
何为“结构性存款”
作为商业银行的一项创新产品,结构性存款近年来备受市场青睐,发行规模一度快速增长。究其原因,一方面,2018年以来,存款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对于各家银行来说,亟需创新“揽储利器”吸引客户、争夺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资管新规”已明确要求,禁止发行保本理财产品。
“根据新规,银行理财产品需打破‘刚性兑付’,今后将更多发行净值型理财产品,即没有明确的预期年化收益率的产品。但是,目前很多投资者仍习惯接受‘保本保息’的产品,结构性存款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这部分需求。”中国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说。
“结构性存款”,简单来看,就是“存款+金融衍生品”,即商业银行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产品的存款。例如,它与利率、汇率、指数、黄金的波动挂钩,或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让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相应收益。
通常情况下,结构性存款的平均到期收益率要高于同期限的定期存款利率,这也是它能成为商业银行“揽储利器”的原因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结构性存款的预期收益率为一个“区间”,在最低收益率、最高收益率之间浮动,至于产品到期时能取得什么样的实际收益率,则与挂钩金融衍生品的市场表现密切相关,银行能够保证本金和最低收益,但不保证能实现最高收益。
以中国工商银行某款挂钩日元汇率的结构性存款为例。该产品为“保本浮动收益类”,预期年化收益率为1.55%至3.75%,期限184天。在实际运行中,该产品的目标区间为:“挂钩标的大于‘挂钩标的期初价格-10.5’”。那么,该产品的到期实际收益有可能出现以下3种情况。
一是最不利的情况,在观察期内,挂钩标的始终在目标区间之外,投资者只能获得最低档年化收益率1.55%;二是最有利的情况,挂钩标的在观察期内始终保持在目标区间之内,投资者将获得最高档年化收益率3.75%;三是居中情况,挂钩标的曾经处于目标区间之外,投资者最终获得的收益将根据挂钩标的处于目标区间之内的天数来计算。